最新资讯   News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优秀论文赏析之朱熹“涵泳”论对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启示

点击:471

朱熹“涵泳”论对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启示


摘要:“涵泳”作为朱熹倡导的文本解读方法,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从朱熹本人解读“涵泳”的角度出发,探索“涵泳”的具体内涵,并将“涵泳”的过程与中学古诗文教学相结合,******并拟将“涵泳”理论运用于中学古诗文教学,探索中学古诗文教学的新模式。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提出:“在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涵泳”无疑是解决古诗文教学问题的重要渠道,而对“涵泳”阐述最多的当属宋代文学大家朱熹,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运用原则?其在当前古诗文教学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朱熹“涵泳”论;中学古诗文;教学启示

一、朱熹“涵泳”论的具体内涵

朱熹在解释“涵泳”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且看朱熹在《诗经·大雅·械朴》中的一段阐述:“‘悼彼云汉’则‘为章于天’矣,‘周王寿考’则‘何不作人’乎。此等语言自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塑滞却诗人话底意思也”。由以上可知,朱熹认为诗的语言自有流通之处,读者应该反复涵泳,沉浸到作品深处,自然就领会到它的真谛,如果强行用外来理念对作品进行纯理性的分析,就会扼杀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所以,在朱熹本人看来,“涵泳”是一种强调“向里分解”《诗经》等经典文学作品的综合性体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朱熹又对“涵泳”进行了深化

(一)虚心静虑

首先,朱熹十分重视读者的接受心境,他认为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之前应该虚心静虑,做好外在环境的******也是因为他“心虚理明”,如果心里有杂念则万万不得。朱熹强调“读书别无他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圣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家都未要先立意见,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意思就是说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先观看圣人的读书体会,而是通过自己用心感受从而获得最真实的直观理解。

(二)整体直觉

正如前面所言,“涵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要求读者把作品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把握,******当时解《诗》时,读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却看诸人说与我意如何,大纲都得之;又读三四十遍 ,则道理流通自得矣’”从朱子的话语中了解到读诗需要讽诵熟读,才能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的道理与趣味。没有一定程度的熟读积累,谈论作品意蕴只是纸上谈兵。

(三)推敲揣摩

“涵泳”除了强调讽诵熟读的方式,也十分强调读者对作品推敲揣摩的过程。朱熹曾言“欲革此弊,莫若凡百放低,且将先儒所说正文本句反复涵泳,庶几久久自见意味也”。再如“只且如此涵泳圣贤诸说,******认为读者全身心投入于作品的时间久了,积累久了,与作品打成一片,对作品进行反复推敲,以期渐久渐熟,自见意味,达到自身与作品高度契合。这也说明对经典的涵泳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玩味的过程,不能过于急躁。

(四)感悟道情

从朱熹对“涵泳”解释的结果来看,“涵泳”的结果便是感物道情。“涵泳”的本意并不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人生的体悟或者感悟。用朱熹的诗学语言来说便是“通身下水”,读书好比下了船通身进入那水中才能看得出其中道理。通俗来讲,这时候的读者处在一个忘我的境界中,******涵泳义理,久之有味,自不见世间利害荣辱之有异也” 。可见“涵泳”有助于培养心性,从而培育健全的人格。但朱子同时强调要在“在诗上理会意思”,读诗能从原文本中衍生出自己的联想和补白,读者可以形成自己的解读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作品进行天马行空地想象和随意的发挥。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应该受到文本自身的限制,解读不能够脱离文本而无所依傍。

二、“涵泳”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朱熹“涵泳”论的具体内涵表现为虚心静虑、整体直觉、推敲揣摩、感悟道情,******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统编版教材加入了大量古诗文,由此可见古诗文教学尤为重要。中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涵泳”的把握与运用更加得心应手,所以将朱熹“涵泳”论的基本特征与当前中学古诗文教学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得出四个主要实践样态:静——摒弃杂念;直——讽诵熟读;揣——推敲揣摩;情——感发入怀。

(一)静——摒弃杂念

“涵泳”的条件“虚心静虑”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在教学的伊始环节,要重视引导学生摒弃杂念。

一是学生要摒弃课堂之外的杂念。在教学的开始前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古诗文阅读教学本身就需要有清净的环境才能领会到文章的旨意,******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前要营造平等、宽松、自由的读书氛围,唤醒学生进入古诗文学习的预设情绪。二是要创设虚心静气的心境,随着应试制度的普及,初中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本书籍、体会一首诗歌,当前古诗文的篇幅加大,难度加大,更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才能够体会出作品本身的情感。

(二)直——讽诵熟读

“涵泳”的特征之一“整体直觉”可以得出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理解阶段要先获得对文本的直觉感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讽诵熟读。

在古诗文教学中,把握文章主要意思的一个方法就是讽诵熟读。中学古诗文都较为含蓄凝练、充满诗情画意,******所以教师在古诗文教学当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诵读能力,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其次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古诗文作为文学经典,本身就具有整体性,更需要进行通过讽诵熟读来把握文章意思。

(三)揣——推敲揣摩

“涵泳”进入到深度阶段就是要推敲揣摩作品,放在古诗文教学的深入阶段可以理解为“推敲揣摩”。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揣摩呢?一个直接的办法就是联系法,联系背景、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都可以进行揣摩。******古诗词教学深入理解阶段可用的方法还有比较推敲。推敲揣摩是深入古诗文“经脉”的重要手段。

(四)情——感发入怀

“涵泳”的最终结果是感物道情,体现在古诗文教学中就是要在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对作品感发入怀。

教师要引导学生要与古人对话,从而感发入怀,锤炼自身品格,获得对人生的启发。教师要尊重学生超越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内涵较为含蓄,导致学生在进行“涵泳”时往往会发挥过度,解读出令人难以接受的意思。朱熹则提出要“在诗上理会意思”,说明不能跳脱文章的本意而去另辟蹊径。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文本的客观内涵相结合,才能得出最符合文本的感发与联想,从而获得最真实的人生体验。

三、朱熹“涵泳”论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践行

(一)导入——让涵泳与“静”相生

“古诗词课堂是学生的思维占主体,也就是用心关注于一点,放空自己,如此学生才可以更深入地领悟古诗词”。古诗文教学要注重创设涵泳的预读条件,也就是让学生先进入诗境再进行下一步教学。******例如教师在执教《天净沙·秋思》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古诗中出现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组合一幅秋天的画面,伴随着忧伤而缓和的音乐缓缓出现,让学生从课下浮躁的心态慢慢平静地进入课堂中悲秋的情境,从而更好进行下一步的准备。

(二)感知——让涵泳与“读”相伴

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古诗,最好是讽诵。学生诵读的形式可以根据古诗文的类型多种多样,可采取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朗读、个人诵读等。例如《陋室铭》这一课适合配乐朗读,在优雅的配乐下缓缓读出诗人“斯是陋室,为吾德馨”的清高情怀;******再如《咏雪》这一课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天伦之乐。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有所意会古诗文当中的韵味,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探究——让涵泳与“揣”相通

通过讽诵熟读进行整体感知古诗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下一步的深入探究,“涵泳”深入探究的方式是推敲揣摩。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都可以进行揣摩,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依据这个“愁”字,揣摩语言就有了正确的方向,也就理解这首词上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象征忧愁的意象,如“淡酒”“黄花”“梧桐”“细雨”,同时还有许多叠声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无不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四)入情——让涵泳与“情”相融

“涵泳”的最终结果是感发入情,同理,学生能从古诗文中学习古人品格或引以为鉴,形成正确的三观。比如教师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联系写作背景可以知道此时的杜甫弃官后到秦州,******杜甫求亲告友才有了这间栖身的茅屋,不料大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诗人由自身遭遇想到了战乱以来的国家灾难,彻夜难眠,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学生通过了解诗人杜甫写这首诗的意图及其蕴含的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从而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束语

从朱熹本人对“涵泳”的解释可看出“涵泳”的具体内涵是虚心静虑、整体直觉、推敲揣摩、感悟道情。其与当前古诗文教学结合又有各自的运用原则,拟将朱熹的“涵泳”论运用到古诗文教学中,对当前中学古诗文教学方式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

[2]朱熹.答何叔京[A].朱熹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