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News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优秀论文赏析之对外汉语教学法作为通识课开设的教学优化设计

点击:444

对外汉语教学法作为通识课开设的教学优化设计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作为全校公选课中的通识课,开设于2015年9月。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总结,于2016年11月发表论文《对外汉语教学法作为通识课开设的教学探索》,2017年7月课程顺利通过学校的达标课程验收。然而课程建设并非一劳永逸,要真正发挥通识课的作用,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反思、各个学期的学生反馈、课程考核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形势的关注,最大程度地完善、更新该课程。2018年课程获得学校重点课程建设立项,现将近两年的课程建设即对课程的教学优化设计进行阐述。

关键词:汉语教学法通识课教学优化

本文基于作者对对外汉语教学法作为通识课开设的教学探索,阐述了该课程被确立为达标课程后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教学优化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形式的改进和课程联动的建议。

、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增减

(一)增加“课堂传播效果”的专题讲授

虽然有教师事先的精心安排和引导,有学生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同伴的互相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演示”的效果却始终低于教师甚至许多同学的期望值。一些学生在匿名教学反馈中写道“还是老师讲吧”“同学讲我总是听得很吃力,有时候讲完了我还不太明白”。******学生关注了“教学演示”的内容本身,却忽视了对它的课堂呈现,包括PPt的展示和内容的讲解;关注了授课的进度,却忽视了受众的反应。因此,我们在第一课增加了《课堂讲授与互动的效果》这一专题,用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分析的方式着重对PPT和板书的展示以及授课者体态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性做了一个有效的导入。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学生在“教学演示”中教态的改进,此外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反馈中写到诸如“教学演示真是太有必要了,真的学到好多”“发现大家都好优秀”。

(二)扩充“模拟教学实践”的内容和课时

这门课最受学生喜爱的部分是“模拟教学实践”。一篇简单的汉语课文,请学生站上讲台,从最开始的带着台下的“外国留学生”朗读,到中间用教师准备好的PPT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和语言拓展训练,到最后自己写教案,所有学生的教学反馈都是积极的:“太欢乐了,******期望能够大大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因此,我们把之前每次课上教师补充讲授一些教学技巧的环节升级成了“模拟教学实践”。一个语言点如何讲解效果会更好,一个活动如何开展它的可行性和针对性更高等,我们把对这些技巧的讲授融入到了具体的“模拟教学实践”中。学生和小组成员一起充分思考、上台实践,教师点评、讲授相关技巧,学生再次实践、分享体会,整个过程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教学的氛围和效果也比之前单纯由教师细致讲授好得多,期末考试中教学设计题的平均得分大大提高。这样的调整,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时间不足,一次课只有三小节即两个小时,因此我们删减了其他的一些内容(之后的段落中详述)。

(三)增加核心与拓展书目及优秀公众号的推荐

除了学生“教学演示”的课堂传播效果不理想外,本课程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学生在“模拟教学实践”以及课程考核中体现出来的汉语言本体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欠缺。模拟教学实践时“一点儿”和“有点儿”的区别完全讲不出,教学设计时写“让几位学生站到台上,让台下的学生描述,王芳比玛丽高(很多),玛丽比王方白(一些)”,******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在课堂上的就是“模拟教学实践”环节),这“一体一翼”的缺失确实明显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专业各异,选课的目的亦不相同,我们提供了一份依据对专业能力的影响程度排序的书目、网站、公众号及其简介,鼓励他们阅读、向教师提问,并在第一节课中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能力基础必读》这一重要的介绍和说明环节。

二、教学内容的删减

(一)教学流派的理论部分

作为一门教学法性质的课程,课程设置之初并没有因为这是一门通识课而舍弃“教学流派”这一章节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法、******而泛泛地了解各种教学法对实践操作的指导意义也不大,因此在总课时不能变动,其他教学内容和环节增加的情况下,这部分内容只保留了对于实践操作最具指导意义的“交际型教学法”,将最为广泛使用的子项“任务式教学法”作为教学重点。

(二)作为技能分型课的“综合课”部分

课程设置之初既有关于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大板块的教学,也有关于技能分型课的“综合课”的部分,******又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综合课”的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综合课”和“四大板块”教学技巧的重复度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低,因此将其改为“教学模拟实践”,将学过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教学氛围也非常好。

三、课程建设中教学形式的改进

(一)不再排除汉教专业的学生

之前考虑到作为全校通识课,本课程对于汉教的学生而言会有课程设置重复(他们有对外汉语教学法这一专业课)和内容过于简单这两个问题,因此规定汉教的学生不能选修。但是几乎每个学期都有汉教的学生来旁听,有的说想在专业课前通过通识课入个门,将来能更好地理解专******因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技能的重点。

在汉教的学生旁听和参与课程的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更好的调动,因为他们发现同伴那么优秀还那么认真好学,因此跟着一起努力。小组讨论和分组作业的质量也因为有专业学生的带动(并非他们知道怎么做,即使还没有上过专业课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模式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是更适合这门课的)而有比较大的提升。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在选课环节进行相关专业的限制了。

(二)进一步精简学生数量

课程开设之初,考虑到“模拟教学实践”的有效实施,将选课人数设置为30人。几个学期实践下来,将选课人数进一步精简至了20人,好处显而易见:师生和生生都有更多更高质量的互动,学生得到的操练和指导机会更多。小组讲授任务的责任和工作量适中,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更有效的锻炼,教师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评判学生的准备过程和现场发挥。

(三)准备环节

教师的课前反馈;前几个学期,每一次课学生提前三天将“教学演示”的PPT和讲稿传给教师,******,每人一刻钟就要讲一个多小时,加上之前的观看、之后的答疑,常常需要四五个小时,还常常需要迁就学生的时间。后来发现不同小组其实有很多共同的问题,与其一个个一遍遍讲不如在文档中一条一条地写下来,和学生传给教师的材料一起发到群里。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反馈的效率,还十分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学生学习,至少有心者可以规避同样的问题。

学生提交的内容:今后将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课前试讲,录下直播或视频会议(和小组同学互动)提交。相对于单一的PPT和讲稿,录播更能全面反映学生备课的状况,更有利于锻炼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的把控,对自己讲课状态的观察和反思。万一主讲学生缺课,教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也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打分依据。 

(四)讲授环节

增加主讲学生提问环节为了提高主讲学生“教学演示”的质量以及听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主讲学生增加课堂提问环节,对台下的学生就自己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问题可以是回顾性的,******对主讲学生进行分数的增减。

增加台下学生偏误预测环节“教学模拟实践”课上,让台下的学生把留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会产生的各种偏误演出来“为难”授课者。教师根据台下学生预测和展现偏误的准确程度给台下学生加分,根据台上授课学生发现问题的及时性和反馈方式的准确性给授课者打分。

增加教师反馈的维度教师对学生在台上的“教学演示”和“教学模拟实践”增加了拍照记录和发送、******讲课时衣着更得体,人更有精神,另一方面,课后给学生发送的照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自己上课的状态,加上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学生反馈说自己今后对上台讲课更有信心了。以后将增加视频拍摄,更加全方位地从神情、语速、流畅度等方面进行关注。

四、课程后续建设的方向

(一)远程教学

2020年3月由北语出版社、北语社官微“梧桐汉语”和微信公众号“北语刘志刚(现改为麻辣汉语)”主办的多媒体辅助汉语教学案例分享会(收官之讲)上,崔希亮教授说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研究院和新西兰梅西大学共建的研究中心正准备合作******因为该研究中心面对太平洋诸岛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学。“公共突发事件下,如何利用网络手段和多媒体课件来实现有效地跨越城市、国家、时区甚至大洲的教学,成为当下研究的一个重点。”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须切入远程教学这一新的角度,重点探讨其不同于线下教学的方法和管理形式。

(二)课程联动

本校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于2019年组建成立,9月开始招收了留学生,有语言生和学历生。******如果可以将这门通识课和语言生的综合汉语课进行课程联动,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国学生此通识课的学习成效,还可以促进留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加深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对当代外国同龄人的理解。希望学院能够出台相应的办法、管理和考核条例,进一步促进课程的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金铭.汉语国际教育的两个研究系统——语言教学与师资培养[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20(1).

******

[4]姜丽萍.HSK语言点大纲解析与练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5]崔希亮.对外汉语综合课优秀教案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