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News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优秀论文赏析之音韵学的基本常识及其现实应用

点击:519


音韵学的基本常识及其现实应用


 要:音韵学历史悠久,其中丰富的音韵常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从训诂、古籍校勘与典籍查阅、文学艺术、汉语教学和方言等方面说明汉语音韵学常识的现实应用。汉语音韵学在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后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意蕴,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了解音韵学知识的现实应用,能够加深对音韵学基本常识的理解。文章拟从训诂、古籍校勘与典籍查阅、文学艺术、汉语教学和方言等诸方面探讨分析汉语音韵学常识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音韵基本常识;现实应用

一、训诂

(一)辨通假

如果不了解古音,只从今音来看,许多字之间的通假关系往往看不出来,这样也就不能掌握古义,******黄侃的“章组归端”;曾运乾的“喻四归定”等。在韵部研究上,从顾炎武的十部说,到曾运乾、王力先生的三十部,罗常培、周祖谟先生的三十一部等,均可作为考查标准和依据。下面举例说明音韵常识如何应用于辨通假:

 《西门豹治邺》:“弟子趣之!”中的“趣”通“促”,“趣”(qu)与“促”(cu)今不同音,是由于c变成了q。“清”母跟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拼合,其声母发生腭化,由原来的舌尖音c变为舌面音q。

(二)考语源

由于语言习惯以及汉语音节有限,当某音表示某意成为固定模式后,人们在表达语义相关的词语时,往往会用相同或相似的语音来表达。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里说“声训是以音同或音近的字作为训诂,这是古人寻求语源的一种方法。”*******从字与字语音上的联系寻求其意义上的联系。如“少、小、叔、筱、謏、稍”:得声纽关系有双声、准双声。

严学群在《论汉语同族词内部曲折的变换模式》中提出“词核说”,他认为“词核”是汉语同族词的语源的共同语音形式。文章指出:利用同一词核,变换辅音声母,元音和辅音韵尾派生许多新词。现摘录两例如下:

1.“合二字为一词,两声共一韵”的联绵词两字必同词核,不可分训。

 [wjeg] 迤[djeg];傀 [khwəg] 儡[lwəg]

2.“合同义,反义词而成的连语”。

 [pan] 斓[lan];爽 [saŋ] 朗[laŋ]

二、古籍校勘与典籍查阅

(一)古籍校勘

王国维运用音韵知识在文献校勘、历史考古工作中,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可贵贡献。在《鬼万昆夷猃狁考》中,他用文献及出土文物相互考证,用音韵知识进行鉴别。再取两例说明音韵常识在古籍校勘中的应用:******,不如得季布一诺。”(《汉书》)“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

“百”、“诺”,铎部。“斤”,文部。“诺”和“斤”不押韵,谚语应是押韵的,因此前者为误。

(二)典籍查阅

查阅字典辞书也需掌握一定的音韵学常识。了解各类常用的音韵典籍的性质特点及作用,便于我们全面深入地学习与研究汉语。古代许多工具书是依古音编排的,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照古韵十八部编排;王引之《经传释词》按照传统三十六字母编排******此外,大多数工具书都用反切注音,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许多在当时根据反切拼出的字音同被切字的读音是相同的,可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再相同。如果不学习音韵学知识,就无法准确地拼读字音,也不能有效地利用工具书。

三、文学艺术

古代的许多作品注重平仄押韵,声律和谐。语音语调参差错落,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用韵,需要根据当时的韵部进行分析;唐诗、宋词、元曲的平仄谱,也反映了当时的声调特点;双声、叠韵、关涉到当时的声母与韵部。******但是,不同时代的语音系统各不相同,语音语调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状况。如果没有音韵学的知识,就很难理解唐宋时期甚至是当代的一些诗歌中某些字为什么是符合平仄和押韵的。如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很容易认为韵脚字就是“家、花”,其实“斜、家、花”三字在中古时候都属于麻韵。

四、汉语教学

汉语教师应该自觉地学习和掌握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并且学会独立运用它解决汉语教学中与音韵相关的各种疑难问题。下面笔者从汉语拼音方案和形声字两个角度谈谈音韵学知识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汉语教师来说,要搞好语音教学,必须掌握语音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是怎样从古代的语音系统发展演变而来的。比如现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名称,******学了音韵学,就知道中古有四声,即平、上、去、入。中古四声根据声母的清浊情况,按照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去声不变,入派四声的规律形成了今天的四声。虽然调类都是四个,但是调类的名称已经不同。又如,我们从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表中可以看到j、q、x只能与齐、撮二呼相拼,而不能与开、合二呼相拼,而g、k、h与z 、c、s又只能与开、合二呼相拼,不能与齐、撮二呼相拼。这是因为现代汉语的j、q、x 分别来源于中古的简组和精组。中古见组在今开合呼前读g、k、h,而在齐、撮呼前读j、q、x。中古精组在今开合呼前读z、c、s,而在齐、撮呼前读j、q、x。

 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主体。很多常见的形声字也只有运用音韵知识才能解释明白。从“非”得声的字“辈”、“排”、“裴”、“徘”等。为何不读[f]而读[p]?这是钱大昕说过的:“古元轻唇音”。中古读[f]的字,上古都是重唇读[P]。“乃”古为“泥”母[n],但“乃”、“仍”等却读成reng,声母为“日”(r),为什么?“娘日归泥说”是说上古时期,凡中古的“日”母“娘”母字都读与“泥”母同,“泥”母包含了“娘”“日”二母。再如“江”在上古属见母,东部******元部;“延”属喻母,元部。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提出“喻四归定”,即喻母四等字应属定母。“延”为古喻母四等字可归入定母。这样二者同属定母、元部,是同纽双声和叠韵关系,上古读音相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造字之初,古人在为形声字选定声符时是按声符表声的规则进行的,充分考虑了二者之间双声叠韵的关系。运用音韵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客观地、历史地分析和解释一部分形声字的声符今天不能准确表音的现象。

五、方言研究

汉语方言或多或少都保留着程度不同的古音痕迹,这个发展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制的《方言调查字表》,将所收的三干七百多个常用字都按《广韵》(参考残本《切韵》和《集韵》)的声、韵、调系统排列,并遵照了等韵学家所列的韵摄和等呼。根据这个表进行调查,便能较顺利地整理出方言的音系及其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不论其作名词词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子”,还是作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着”,其音都读作[tə00],古声母属端组;而普通话中则分别念作:[tsi0]、[tʂə0],古声母为精组和知组。集安方言中的“的”与普通话语音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用“古无齿头音、精归入端”、“古无舌上音”语音变化规律来解释。“着(著)”由上古端鱼[tǐɑ]演变为中古知御(去)[ȶǐo]再到现代[tʂə0],“的”由上古端药[tiǎuk]演变为中古端锡(入)[tiek]再到现代[tə0]。当实词语法转化为虚词的时候,语音上就发生弱化。“着(著)”、“的”韵母介音脱落、主要元音演变均呈央化趋势:[ɑ]>[o]>[ə];[ǎ]>[e]>[ə]。实词在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变作轻声,轻声最重要的特点是音长缩短,而入声的特点也是短促。因此我们可以分析推断:因为“着”和“的”古声母同属端组,在虚化的过程中伴随韵调弱化的现象出现,即两字韵母介音脱落、央化,“着”字声调弱化与“的”字入声相近,直至二者声调零化,所以人们选用了“的”作为“着”的记音字;“子”和“的”古声母同属端组,古音拟为(上)[tsǐə],虚化过程中介音脱落、声调零化为集安方音[tə0],因此选用“的”作“子”的记音字。如此看来,助词“着”和词缀“子”在集安方言中同读作“的”的现象便可以用语音演变规律解释清楚了。

再如闽南方言的声母没有普通话的轻唇音f和翘舌音zh、ch、sh,这是因为闽南方言保留了“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 的特点。除此之外,古音韵母和调类在现代方言中也有保留,******因此,在方言调查的时候,必须要重视音韵学的知识应用,只有全面掌握音韵学知识,才能推动方言调查的深入开展,才能提高调查效果。同时,合理运用音韵学知识,还有助于纠正方言,为普通话在方言地区的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学习音韵学掌握音韵的基本常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文,接受文化遗产,******利用汉语语音的内部发展规律,丰富汉语教学,指导当前方言调查、汉语规范化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 刘志成. 汉语音韵学研究导论[M]. 四川:巴蜀书社,2004.

[3] 陈蒲清. 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M]. 湖南:岳麓书社,20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