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News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优秀论文赏析之小学语文“线上+线下”混合式作业设计实施的原则和路径选择

点击:571

小学语文“线上+线下”混合式作业设计实施的原则和路径选择


摘要“混合式”作业是“线上+线下”两种作业形式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它的实施应遵循个体差异原则,眷顾家庭因素、******、课后习题优先完成、提升“教·练·考”良性互动等为导向的依标据本原则,以及趣味、灵活、高效的原则,从“课前导学先行”“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巩固垫后”等路径选择,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关键词混合式作业;小学语文;路径选择

“混合式作业”是将“线上”与“线下”两种作业形式有机结合,实现共融,提高作业价值。在当前网络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作业改革刻不容缓。“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混合式作业”是落实这一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混合式作业”的实施原则

(一)遵循个体差异性

孩子家庭环境、性格特点不同,实施“混合式”作业也有所不同,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施”:

1.兼顾家庭因素。“混合式”作业尤其是“线上”作业,要关注学生个体家庭情况。根据学生家庭背景分组实施:有条件陪伴孩子学习的为一组,称为“线上组”。这部分孩子可适当布置线上作业,在家长指导下上传完成;没有条件的孩子则以线下作业为主,******不超过10分钟为宜;三至六年级适当布置家庭作业,不超过1小时为宜,联系实际二者结合。

3.方式讲究多元混合式作业要兼顾多元化,背诵、朗诵、难题解疑等可提交到线上交流,或在预习、课堂、课后等环节根据学情需要,利用微课、视频、微信、人人通空间、作业盒子等渠道,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和效率。

(二)依标据本导向

1.落实“课标要素”为导。混合式作业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落实语文要素为准绳,紧扣学段特点逐层推进。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牛和鹅》一文时,除了关注课标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和单元主题,还要关注语文要素: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属阅读策略范畴;“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属阅读内容范畴,二者相辅相成。后续学习还有多次出现:分别在四下第七单元、五下第四单元、六下第四单元中出现。纵观这些要素的序列发展,它是呈螺旋递进发展的,难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只有深入了解,做到心中有课标,有教材,不超纲,不拔高要求,才能在精准轨道指引下,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课后习题优先完成为导。统编版教材将语文要素分解细化到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紧扣“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通过2-4道习题,配以“小练笔、选做题、阅读链接、资料袋”等辅助系统,构成完整的训练体系。混合式作业设计以这一系统为支架,******习题: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②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课文的意思,再回答下面的问题;③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设计本课混合作业就要紧扣这三题,线上呈现音频朗读示范、或背景资料推送、或杰出人物故事视频、文字、图片资料上传等,线下以交叉朗读背诵、手抄报制作为主,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

3.提升“教·练·考”良性互动为导。当前语文教学低效问题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学·练”三者相脱节,很多配套的练习和试卷与现行的教材相悖。混合作业的设计必须克服这一弊端,努力探索“教·练·考(评)”三者统一的训练体系。

(三)趣味、灵活、高效的原则

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做作业的热情度不高。如何使“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呢?最可行的方法就是从学生兴趣点出发,设计趣味性、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刺激其思维,调动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可设计一些合作、竞赛型的作业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完成作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路径选择“三步走”

(一)课前导学先行

通常,都会适当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如掌握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等。然而千篇一律的预习模式,学生兴致不高,完成效果差强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老师更新预习方式,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型预学案来提升预习效果。

线下导学:基于学情和教材特点,为“线下组”学生设计“预习导学案”,也可学生自行设计适合自己的个人导学案,******确保导学案切实可行,落实到位;线上导学:主要对象为“线上组”的学生。他们有家长帮助,可借助电脑、手机等网络通信手段,导学案相对多元。可利用导学微课、朗读音频、推送资料、拍照上传等,还可参与互动测评,相对便捷。

(二)课堂教学为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混合式作业,既可调节氛围,又可为教学服务,可谓“画龙点睛”之妙。课堂教学通常融入以下三个环节:  

1.检查预习或初读效果:如教学五上第5课《搭石》这篇课文时,向学生线上推送了如下3道题检测初读效果:

******

3)人们一般在什么季节需要搭石?(  )  A.春B.夏 C.秋 D.冬

作业设计建立在学情基础之上,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又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使学生明白“速度是建立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同时操作也很方便。

2.搭建课堂教学支架:

基于文本和学情的作业是一条纽带,能使教与学有效对接。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老师可以课后第二题的结构图为支架,通过读课文、填表格的方式完成。可先让学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是如何记录的,填写第一方框;余下的内容以自学为主,由扶到放,逐层完成。引导学生完成结构图的过程,就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这样教学,目标相对集中,驱动任务十分明确,学生思维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课外巩固垫后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作业是目前重要的手段之一。课后作业是检测、诊断、激励的重要方式,在布置时,要考虑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因不同学生、不同能力而设,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诵读背诵,勤于积累。要求背诵课外积累的名篇佳句,可要求学生将音频上传到微信群或QQ群,由同学、******也可由各小组商定每周要积累的任务并记录在册,逐一落实,形成常规性积累作业。每个月举行一次小组竞赛,评选“博学最佳小组”等。长期训练过程中,学生取长补短,丰富了积累,增长了经验。

2.整合梳理,发展思维。一篇课文上完,学生脑海中对课文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没有系统性。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整合梳理,借助思维导图、图表等方式理一理课文内容,进而巩固知识。******了解作者读过哪些书?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按课文描述圈画,学生似乎会理解,但这些分散在文中的信息,学生没有梳理,就会东扯一句,西拉一句,没有完整的条理。课后,引导学生通过图表、结构示例、思维导图等进行梳理,学生对这些信息一目了然。既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又巩固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3.多元对比,善于品鉴。统编教材要求“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遵循这一原则,设计多元化对比阅读,提升阅读品鉴能力就尤为重要。如教学五上第三单元“民间故事”这一主题课文时,可提前安排学生观看电视剧《天仙配》,再来读课文,说说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又如学完《松鼠》一课,可布置学生查阅******和课文文艺性语言进行比较,体会二者在表达上的不同。还可以由“一篇”引到“一本”,如学《草船借箭》进而读《三国演义》;学《猴王出世》进而读《西游记》等;也可由“这一篇”引向“这个人”,学了《忆读书》,进而读冰心的其它作品;还可以从“这一篇”引向“这一类”,鼓励学生去读相类主题的作品,扩大阅读面和提升鉴赏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混合式作业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更新理念,学习信息技术,从学情出发,以实践性作业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